以下資訊感謝蕭昀博士提供:
「素木標本事件」指得是日本殖民時代昆蟲學者素木得一疑似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研究訪學期間,攜回外國昆蟲標本,並替換上臺灣的採集地標籤,進而影響了後世對臺灣昆蟲多樣性的認識。本會台灣昆蟲期刊第45期的最新文章,由蕭昀和Rolf G. Oberprieler等在農業試驗所檢視象鼻蟲收藏時,發現六具被標註採集自蘭嶼卻實際來自南半球的四種象鼻蟲,分別為象鼻蟲科魔喙象鼻蟲亞科 (Curculionidae: Molytinae) 中產自澳洲的Orthorhinus cylindrirostris (Fabricius, 1775) 以及Siraton roei (Boheman, 1843)、三錐象鼻蟲科針嘴象鼻蟲亞科 (Brentidae: Apioninae) 中產自南非的Tanaos interstitialis Fahraeus, 1871,以及羊齒象鼻蟲科羊齒象鼻蟲亞科 (Belidae: Belinae) 中來自新幾內亞的 Orthorhynchoides (Guineorhinotia) misoolensis Legalov, 2024。這些標本的出現,讓我們重新思考素木攜回標本的動機,以及標籤替換的模式。雖然仍有許多待解之謎,但近年來臺灣與國際昆蟲學界的交流日益緊密,未來或許能更完整地釐清這批標本的全貌,還原臺灣昆蟲多樣性的真實樣貌!
文章來源:
蕭昀*、Rolf G. Oberprieler。2025。涉及素木標本問題的四種象鼻蟲(鞘翅目,象鼻蟲總科)之報導。台灣昆蟲。45: 1-9,DOI: 10.6662/TESFE.202502_45(1).001
文章連結:
http://entsocjournal.yabee.com.tw/Preview.aspx?SendDOI=10.6662/TESFE.202502_4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