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偉/吳宗澤先生將於4月26日於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演講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將於4月26日,邀請 黃澤偉/吳宗澤 (相信有機農場負責人/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儲備植醫)演講,題目為「座談會 澤澤稱奇:有機農業的創業經營與植物醫生的功能」。
時間:4月26日(週三)上午 10 時 30 分至 12時
地點:中興大學 農環大樓七樓昆蟲系視聽教室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將於4月26日,邀請 黃澤偉/吳宗澤 (相信有機農場負責人/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儲備植醫)演講,題目為「座談會 澤澤稱奇:有機農業的創業經營與植物醫生的功能」。
時間:4月26日(週三)上午 10 時 30 分至 12時
地點:中興大學 農環大樓七樓昆蟲系視聽教室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將於4月25日邀請 謝兆樞 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 名譽教授)演講,題目為「一碗蓬萊米飯的傳奇」。
時間:4月25日(週二)上午 11時10分至12時10分
地點:臺灣大學學新館 6F階梯教室
友刊臺灣研蟲誌第八卷第一期最新文章,由艾斯發表。本文對菲律賓呂宋島黎剎省馬蘇妮自然保護區中喀斯特地形的蝠蠅進行初步描述。此區域過去未曾有任何有關蝠蠅族群的描述。因此,本文為馬蘇妮自然保護區中蛛蠅和蝙蝠蠅的首次紀錄。在2013 年 8 月的生物多樣性快速調查中,記錄了來自四個不同屬的四種蝠蠅。然而馬蘇妮自然保護區中的蝠蠅相,仍須更進一步的調查。
文章來源:
Amarga, A. K. S. 2023. First record of bat flies (Diptera: Hippoboscoidea) in Masungi Georeserve, Luzon Island, Philippines. Taiwanese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tudies 8 (1): 29–30.
友刊臺灣研蟲誌第八卷第一期最新文章,由葉文琪發表。臺灣產黑翅蜻蜓 (Rhyothemis fuliginosa Selys, 1883) 的身份經澄清為藍黑蜻蜓 (R. regia regia (Brauer, 1867)) 的雌型翅斑雌蟲。臺灣藍黑蜻蜓雌型翅斑雌蟲與黑翅蜻蜓雌蟲的差異為臉部顏色較淡,金屬光澤較弱,後唇基前緣內凹較深而明顯,且尾毛較粗。文中經由文獻回顧整理藍黑蜻蜓各亞種已被報導過的翅斑變化以供比較,並附圖說明臺灣藍黑蜻蜓雌蟲翅斑的連續性變異。文末亦說明由於氣候暖化,所導致的藍黑蜻蜓以及其他臺灣蜻蜓科物種分布範圍擴大的例子。
文章來源:
友刊臺灣研蟲誌第八卷第一期最新文章,由胡芳碩、陳賜隆、何季耕、林豈弟發表。金門與馬祖的昆蟲相較為缺乏調查,本文根據標本與觀察紀錄報導來自這兩個島群的臺灣新紀錄種蜻蜓:藍印蜻蜓 (Indothemis carnatica (Fabricius, 1798))。本文亦提供標本之整體照、活體照與棲地照片,並簡短討論藍印蜻蜓在兩個島群的定位為固留種或迷蜓。
文章來源:
Hu, F.-S., Chen, S.-L., He, J.-G. & Lin, K.-T. 2023. Indothemis carnatica (Fabricius, 1798) (Odonata: Libellulidae):A newly recorded dragonfly from Kinmen Islands and Matsu Islands, Taiwan. Taiwanese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tudies 8 (1): 16–20.
友刊臺灣研蟲誌第八卷第一期最新文章,由葉文琪、胡芳碩發表。臺灣產闊翼斑蜓 (Chlorogomphus splendidus (Selys, 1878)) 的紀錄原本是根據一隻採自蘭嶼的雌性標本,由於後續沒有新採集的標本,本種是否分布於臺灣的問題已將近百年仍未確定。2010年因為有人在蘭嶼採集到臺灣本島特有的褐翼斑蜓 (C. risi Chen, 1950),我們決定重新檢視蘭嶼產闊翼斑蜓的存證標本,並與褐翼斑蜓互相比對,結果顯示該蘭嶼闊翼斑蜓標本實際為褐翼斑蜓淡翅型雌蟲的錯誤鑑定,據此,我們將闊翼斑蜓從臺灣的蜻蜓目名錄中排除。
文章來源:
Yeh, W.-C. & Hu, F.-S. 2023. The real status of Chlorogomphus splendidus (Selys, 1878) in Taiwan (Odonata: Chlorogomphidae). Taiwanese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tudies 8 (1): 12–15.
友刊臺灣研蟲誌第八卷第一期最新文章,由艾斯等人發表。宿霧島上蝠蠅相的研究資料非常少,僅有寥寥數筆紀錄。本研究描述了宿霧及其他島上的蝠蠅和與之相關的狐蝠,如:Cyc
友刊臺灣研蟲誌第八卷第一期最新文章,由葉人瑋、寺田勝幸、黃崇鑫發表。本文在2020年針對台中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系統性的步行蟲調查,在4個不同類型的棲地共記錄19種步行蟲。大甲溪北岸的樣點多樣性最高,共記錄14種步行蟲。本文提供兩種最優勢的步行蟲的相關生態資訊。Bembidion foochowense Lindroth, 1980 為臺灣的第二筆紀錄,也是首次於臺灣中部發現的潮間帶步行蟲。Mastax brittoni Quentin, 1952 曾記錄三種不同的翅鞘斑紋,但於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族群顯示相同的翅鞘斑紋,並且觀察到與螞蟻共域的現象。我們的調查結果不僅記錄台中大甲溪口步行蟲的組成,也暗示著臺灣對於沿海地區昆蟲相的調查不足。
文章來源:
Yeh, L.-W., Terada, K. & Huang, C.-H. 2023. A preliminary faunistic survey of Carabidae (Coleoptera) from Gaomei Wetlands Wildlife Refuge, Taichung City, Taiwan. Taiwanese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tudies 8 (1): 1-7.
台灣昆蟲學會、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與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共同舉辦的ICE-Taiwan Entomologist Seminar Series,於3月29日邀請到世界昆蟲學會的理事Takema Fukatsu 深津 武馬 (Prime Senior Research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ST)/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okyo/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sukuba/Research Director, ERATO Fukatsu Evolving Symbiosis Project/Council member,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ntomology (ICE))進行線上演講。
演講題目: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insect-microbe mutualism 研究昆蟲與微生物共生演化的策略
時間:3月29日(週三)上午 10 時 30 分至 12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