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昆蟲年會|專題講者介紹 Dr. Chow-Yang Lee

Submitted by helene.luo81 on

Dr. Chow-Yang Lee 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SA)的都市昆蟲學講座教授。他的研究專長為都市害蟲的行為、生態、生理適應,以及這些適應如何幫助害蟲在都市環境蓬勃發展。他至今一共發表近200篇期刊論文、14篇書章節、42篇會議論文、4本專書、6本合著書籍,共指導15位博士生及30位碩士生。Dr. Lee 曾獲許多國際或國家級獎項,包括2012馬來西亞頂尖研究科學家、2008馬來西亞十大傑出青年獎、2002傅爾布萊特獎學金、2000全國青年科學家獎等。近期著有新書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German Cockroach(與Dr. Changlu Wang、Dr. Mike Rust 共同主編)與Advances in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Modern Bed Bugs(2018年出版)。Dr. Lee 也曾任兩屆環太平洋白蟻研究學群(Pacific-Rim Termite Research Group)主席(2012 – 2016)。

本次專題演講主題: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insect pest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台灣昆蟲人在世界2021九月份演講

Submitted by helene.luo81 on

這次邀請到在以色列做博士後研究的李志琦博士與我們分享他的研究與海外生活經歷。
演講時間與連結如下,也請參考宣傳海報。
再請留意各地的時差,不要錯過演講囉!
題目: 從綠洲走進沙漠: 跟社會昆蟲學來的生存札記 (台灣-日本-以色列)
講者: 李志琦 博士
演講日期: 2021年9月25日 (六)
演講時間: 
以色列 4:00 PM; 台灣 9:00 PM; 美國東岸 9:00 AM
Zoom演講連結:https://ufl.zoom.us/j/4010748861
Meeting ID: 401 074 8861

9月演講

遠離非洲:刺桐釉小蜂(膜翅目:小蜂總科:釉小蜂科)的起源

Submitted by helene.luo81 on

本會台灣昆蟲期刊第 41卷第一期最新一篇文章,由林聖豐、董景生、楊曼妙等人發表。

以下資訊感謝會友楊曼妙老師提供:

刺桐(Erythrina spp.)普遍分布於熱帶亞洲、非洲與太平洋諸島的珊瑚礁海岸,春天的滿樹紅花成為濱海人們的共同記憶與物候年曆指標,因為植株強健且病蟲害少的特性,許多國家(包括台灣)普遍種植為行道樹或引進為園藝樹種。然而千禧年間,造癭的刺桐釉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開始入侵多國,包括台灣原生的刺桐都慘遭嚴重危害,且其迅速擴散至整個印太平洋區,近期甚至入侵美洲的其他種在地刺桐。咸認起源於非洲,但迄今多為間接推測或片段證據。本研究以模里西斯、坦尚尼亞、新加坡、台灣、泰國、印度、印尼、菲律賓、中國、日本、關島及夏威夷之刺桐釉小蜂與其他四種來自肯亞和南非的同屬釉小蜂 (Quadrastichus spp.) 標本,藉由分子證據追溯其起源地為非洲。目前除非洲族群外,其他區域族群多屬單一基因型,反映此害蟲在瓶頸效應後,隨著新的寄主植物,快速入侵擴散。本論文驗證刺桐釉小蜂起源的假說並可提供評估類似生態特性之植食性害蟲起源之參考。

圖:具有雌(上)雄(下)異型的刺桐釉小蜂成蟲

文章來源:

Toxicity of Terahertz-Based Functional Mineral Water (Plant-Derived) to Immature Stages of Mosquito Vectors

Submitted by helene.luo81 on

以下資訊感謝會友黃榮南老師提供:

功能性太赫茲和相關產品在亞洲國家中已是相當受歡迎的保健飲品,近期也常使用於害蟲防治以增進農業生產量。黃榮南教授團隊研究含植物性礦物的太赫茲水對病媒蚊存活率的影響,結果顯示其對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Linnaeus)、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Skuse)和熱帶家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 Say)的三齡幼蟲和蛹都具有毒性,且此毒性呈現濃度依存關係。其中白線斑蚊和熱帶家蚊對太赫茲水敏感性較埃及斑蚊高。此外,針對不同蚊種,太赫茲水還能抑制蚊卵孵化、降低蚊蛹羽化的機率。相較於化學殺蚊劑來說,太赫茲水的半數致死濃度雖然較高(LC50 > 100ppm),但其中僅含常見礦物質、對人體無害,且24小時後會逐漸自然降解,有潛力開發成為環境友善的生物殺蟲劑。然而,實驗結果也顯示太赫茲水對橈腳類(copepod)也具有毒性,施用時應盡量避免和以橈腳類為天敵的防治策略混合使用。

利用新PCR 引子檢測小綠葉蟬 (Empoasca spp.) 攜帶花生簇葉病菌質體

Submitted by helene.luo81 on

本會台灣昆蟲期刊第 41卷第一期新文章,由陳覽繽、蔡正隆、蔡孟旅、陳昇寬、陳美娥等人發表。

以下資訊感謝會友陳美娥老師提供:

台灣落花生受花生簇葉病菌質體感染後會引發花生簇葉病 (peanut witches’ broom disease),造成經濟損失。目前已知南斑葉蟬 (Orosius orientalis) 為傳播花生簇葉病的媒介昆蟲,然近年於台中及雲林的落花生田,發現小綠葉蟬 (Empoasca spp.) 的個體數量不亞於南斑葉蟬,且在未觀察到南斑葉蟬的落花生田亦發生簇葉病。因此除了南斑葉蟬之外,小綠葉蟬是否也攜帶菌質體而傳播簇葉病?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證實小綠葉蟬體內帶有花生簇葉病菌質體DNA,是否能藉以傳播則有待進一步檢測,此成果可作為花生簇葉病菌質體病害防治中防除媒介昆蟲之基礎資訊。同時,本研究研發之f3/r3引子對可應用於防治花生簇葉病菌質體媒介昆蟲之檢測工具。